八木仁平的著作《發現你的天職》,教導讀者如何自我理解,並依此找到適合的工作。一份合適的工作應該符合三個條件:喜歡的事x 擅長的事 x 重視的事。依據自己的價值觀,將自己喜歡的事以擅長的方式來做,才能做的長久且感到幸福。作者在書中提供許多練習,指引我們一步一步地找到天職,同時也破除許多關於天職的迷思。
一開始作者就提到若是勉強自己去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,就會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。因為痛苦所以就想利用消費來彌補自己和紓解壓力,再來因為對工作沒興趣,下班後也沒有動機去進修,於是成長停滯,就只能被困在現有的情境中。相反地,若是能從事屬於自己的天職,就可以進入「無限成長迴圈」:
學習想做的事,讓自己成長 — 為別人貢獻所學,獲得金錢與感謝 — 將得到的金錢再度投資學習 — 再利用強化的技能得到更高的報酬。這樣一來早上起床就會有種期待感,想快點從事想做的事,入睡前也會有種充實感,覺得自己做得不錯,能安心入睡。
*關於天職的誤解
1.x能做一輩子的事:只要是「現在最想做事」即可,因為人會成長,社會也不斷地改變。
2.x 這就是命運的安排: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有趣好玩,從培養自己的興趣開始,創造出想做的事。
3.x 必須造福人群:不用犧牲自己,勉強付出,先要能維持身心健康,才能做出貢獻。
4.x 必須積極採取行動:有時不知道要做什麼是因為選項太多,盲目地行動,只會讓自己更困惑,必須先了解自己,擁有「選擇基準」,才不會挑錯工作。
5.x 想做的事沒辦法成為工作:想做的事存在「心」中只有靠自己去探索才能發現,仍而實踐想做的事的方法在「社會」中,可能有不少人已經在做了,可以參考他人的作法。先放下把想做的事變成工作的想法,之後再琢磨。要記住目的雖然只有一種,但手段卻有很多種。好比想散播歡樂,不一定要當喜劇演員,也可以寫劇本。
*一份合適的工作可以三個「選擇基準」來判斷:
一、找到喜歡的事(熱情/要做什麼)
1.喜歡的事是你感到有興趣及好奇的領域,想了解的更多。但要小心,在依興趣選擇工作時,也必須考慮具體的工作內容,搞清楚到底喜歡的是這個興趣的哪個部分?不要以「派不派的上用場」來評量興趣。
2.回答五個問題,找出喜歡的事
A.現在有花錢也想學的事嗎?
B.書架上擺了哪類的書?
C.有沒有哪些你覺得「能遇到真是太好了!」「得救了!」的領域、類型或事物?
D.讓你「想感謝的工作」?
E.對社會上的什麼事感到憤怒?
二、找到重要的事(價值觀/為什麼要做)
1.重視的事是種狀態,像是想自由地/安穩地生活,想過著充滿刺激和冒險的生活,價值觀不同,做的工作也會不同。價值觀取決於你為了什麼而生的人生目的,希望讓周遭的人、社會變成什麼樣子。發自內心的「想做~」才是真價值觀,「該做~」是外在灌輸的假價值觀。
2.找出價值觀的五個步驟
A.回答問題(註),列出關鍵字
B.將價值觀整理成心智圖
C.將他人重心的價值觀轉換成自我重心
D.建立價值觀排行榜
E.決定工作目的
註:
*尊敬或喜歡的人所擁有的特質為何?
*影響你最深的事情或經驗?
*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盡理想之處?
*問問身邊的人,覺得自己重視哪些事?
*最想告訴或不想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?
三、找到擅長的事(才華/如何做)
1.擅長的事是「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,做起來很愉快,一點都不以為苦」,就算不是工作,平常也會主動去做,會覺得別人「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」。它是種能創造成果的潛意識、情緒與行為模式。擅長的事不等於「技能或知識」,前者是天生/天性,好比懂得溝通,可以運用在各領域,後者是經由學習而來,好比寫程式,有時只能在特定工作發揮。
作者強調把時間和心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上,活用自己的特色,才能獲得成就感。反之,做不自己不擅長的事只會覺得很累,覺得自己沒用,而否定自己,與其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,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弱項,倒不如為發揮才華而努力。
作者說:「別把時間浪費在彌補與生俱來的星星凹陷處,這只會讓你變成毫無個性的圓形。請把時間花在磨尖星星往外突出的銳角,那才是真正的你,也才能在工作上締造成果。」
2.找到專長的五個問題
A.到目前為止,有哪些讓你覺得充實的經驗(快樂、輕鬆、活力滿滿)?
B.看到別人沒把什麼事做好,會讓你覺得煩躁?
C.問朋友:「你覺得我的專長是什麼?」
D.如果辭職,這份工作有哪個部分想繼續做下去?
E.你有哪些成就?你如何創造的?